《 九十一年公務人員高等三級考試第二試財政學考畢試題解答—施瑜老師 》

《 本試題解答係本班考場臨場解題答案、如有疑義仍以考選部公告為準 》

一、

解答

(一)純公共財是指在同一期間內,可以同時提供效益給二個以上的經濟個體,而具有集體消費滿足公共慾望,並由政府預算提供的財貨。茲說明純公共財的性質特徵如下:

1.非敵對性:公共財不僅數量上不可細分,其所提供的利益,也不易分割由個別消費者獨占享有,故它必須整體提供,由兩人以上聯合消費。且多增加一人消費,原來消費者消費量並不因之減少,換言之,多增加一人消費並不增加財貨提供的成本,即隱含該財貨之邊際成本為零。
2.非排他性:此等財貨不能排除他人使用,或排除他人消費的特質。即使自己不支付價款,也不會被排除使用,因而造成使用者不付費,出現免費享用者。

(二)符合巴累托效率之純公共財的均衡條件分述如下:

1.邊際效用理論:此說為皮固提出,基於租稅負擔的能力原則,認為公共財數量的決定,相似於市場經濟之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理。即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的前提下,公共財的最適數量,應決定於公共財的邊際效用等於因支付該公共財所須犧牲的邊際效用。
2.自願交易理論:認為個人透過租稅的繳納而得享用公共財,正如經由價款的支付而取得私有財的享用一樣,支付價款與取得享用之間是一種等量利益的交易關係,故公共財的均衡價格與數量是決定於公共財的供需相等時。不過,因公共財具有聯合等量消費的性質,其需求曲線是垂直加總的,表示社會大眾共同付款,以支持政府提供公共財,並由社會共同等量、聯合消費。
3.純共財理論:薩繆森認為最適純公共財的均衡條件,乃是公共財的邊際成本等於其邊際社會效益,至於邊際社會效益又等於成員個別邊際效益的加總,故純公共財模式的均衡條件為社會成員自公共財所獲得的個別邊際效益的加總,等於邊際成本。

(三)純公共財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可茲舉例如下:

1.由於公共財具備以上二大特性,將導致價格機能失效,理性個別消費者將不會自動地表示他對公共財的偏好,而寧願成為坐享其成的人,產生免費享用的心理。
2.由於消費者有助動機隱藏偏好,知道自己即使不支付價款也不會被排斥於享受公共財(如國防)的利益之外,其他的消費者也會仿傚,在經濟社會裡若人人皆如此想,那公共財即無法在自由市場中得到足夠的資金,故而引起所謂市場失靈。
3.由於具備非敵對性,故公共財邊際成本為零,廠商自然不願以最適訂價法(P=MC)來生產最適公共財數量,除非廠商願意免費提供財貨以供消費,如此一來將使廠商缺乏利潤誘因從事生產。
4.由於要消費者付出稅費來籌措提供公共財之經費,而個人又會隱藏或不願真正地表達自己的偏好,藉以逃避租稅的支付,因此生產者面臨了決策訊息缺乏的問題,進而無法決定最適生產數量。

《 見本班課程教材第(D)回P.19、P.22∼P.24 》

 

 

二、

解答

由於供需彈性與生產者、消費者之租稅負擔成反比,其關係可歸納如下:

(一)需求彈性小或完全無彈性時,大部分租稅均可轉嫁給消費者負擔;當需求完全無彈性時,租稅完全由消費者承擔。(見圖一)

P0P1=Tax

稅負完全前轉

(圖一)

(二)需求彈性大或具完全彈性時,大部分租稅由賣方負擔,無法順利轉嫁;尤其需求具完全彈性時,稅負全部後轉給生產者負擔。(見圖二)

P0=P

稅負無法前轉

(圖二)

(三)供給彈性小或完全無彈性時,租稅大部分由生產者自行承擔;供給彈性完全無彈性時,稅負全部由生產者負擔。(見圖三)

PO為生產者之稅前單位收入,P1為生產者之稅後單位淨收入P2<P0,且P0P2=Tax稅負全部由生產者負擔。

(圖三)

(四)供給彈性大或具完全彈性時,租稅通常可轉嫁成功;尤其為供給具完全彈性時,稅負可
全部轉嫁給消費者。(見圖四)

(圖四)

(五)供需皆為正常彈性時,租稅分別由生產者及消費者負擔。(見圖五)

P0P1:消費者負擔
P0P2:生產者負擔

(圖五)

原則上,

當ED>ES時,賣方負擔大部分租稅。

當ES>ED時,買方負擔大部分租稅。

當ES=ED時,買賣雙方平均負擔租稅。

《 見本班課程教材第(G)回P.11、P.12 》

 

 

三、

解答

(一)實物移轉與現金移轉之意義:

1.實物移轉:政府免費提供實物給特定之低所得者,係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配給受惠者,故不會影響市場價格機能。
2.現金移轉(所得補貼):即貨幣移轉,直接給錢不影響市場價格機能。

(二)經濟效果比較:實物移轉與現金移轉比較在假定相同移轉金額下:

1.當實物移轉之補助額(ab)<補助前購買量(OXo)時,實物補助與現金補助具相同經濟效果。(因消費者補貼後兩種補助的均衡點皆相同)(如圖一)。

C1:現金移轉均衡點
C2:實物移轉均衡點

(圖一)

2.當實物移轉之補助額>補助前購買量(OXo)時,現金補助較實物移轉的福利水準為高。(因前者無異曲線較高)(如圖二)。

3.若受補助者原對補助的財貨(X)偏好很高時,實物移轉與現金移轉具相同效果。(因補貼後實物移轉與現金移轉之新均衡點皆相同)(如圖三)。

(圖二)

(圖三)

1.站在受補助者的立場,現金移轉較能提高受補助者的福利水準。
2.站在政府的立場,實物移轉能符合財貨的消費效率。

(三)實物移轉之缺點為受補助者於補助後之福利水準較現金移轉低。

《 見本班課程教材第(F)回P.35 》

 

 

四、

解答

(一)就效率而言:由於W3>W2>W1
A>B=D>E>C,A.B.C為柏拉圖效率,但D.E不是。

(二)就公平而言:A>E>D>B>C。

(三)結論:A最符合公平與效率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