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一年公務人員高等三級考試第二試財政學考畢試題解答—藍一鴻老師 》
《 本試題解答係本班考場臨場解題答案、如有疑義仍以考選部公告為準 》
一、 |
解答 |
||||||
(一)純公共財是一種財貨在消費上不具敵對性(共享),同時不具排他性,例如國防、電視節目、燈塔、路燈及交通號誌等。P. A. Samuelson 定義為「任何個人對此種財貨的消費皆不會導致其他人對同樣財貨消費量的減少,而且每個人享受量均等」。 |
|||||||
(二)公共財最適均衡條件之決定: |
|||||||
在包括公共財的經濟體系中,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完全以私有財組成的經濟體系同,有特定的柏萊圖效率條件。如果所有消費者都能正確顯示其偏好,則公共財最適規模的條件是公共財的邊際成本等於個別消費者享受同量公共財時所願支付「個人化價格」之總和(即MC﹦PA﹢PB
)。 |
|||||||
1.邊際效用理論:此說為畢固提出,基於租稅負擔的能力原則,認為公共財數量的決定,相似於市場經濟之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原理。即在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的前提下:公共財的最適數量應決定於社會成員享受公共財的所得邊際效用等於因支付該公共財代價所須犧牲的邊際效用(即MUG﹦﹣MUT)。 |
|||||||
(1)若MUG
>﹣MUT ,表示生產之公共財不足。 |
|||||||
2.自願交易理論:此說為林達爾提出,認為個人透過租稅的繳納而得享用公共財,正如經由價格的支付而取得私有財的享用一樣,支付價款與取得享用之間是一種等量利益的交易關係,故公共財的均衡價格與數量是決定於公共財的供需相等時,不過,因公共財具有等量、聯合消費的性質,其需求曲線是垂直加總的,表示社會大眾共同付款,以支持政府提供公共財,並由社會共同等量、聯合消費,此時再配合公共財的供給線即可與總需求線同時決定最適數量,即MBA ﹢MBB ﹦MC,而在均衡條件下,所謂之邊際效益必然等於價格。故最適數量決定於社會成員對公共財所願支付價格的總和等於該財貨的邊際成本。 |
|||||||
3.純公共財理論:沙穆森認為最適純公共財的均衡條件,乃是公共財的邊際成本等於其邊際社會效益,至於邊際社會效益又等於成員個別際效益的加總,故純公共財模式的均衡條件為社會成員自公共財所獲得的個別邊際效益的加總即邊際社會效益等於邊際成本,即MBA ﹢MBB ﹦MC部分均衡或MRSA ﹢MRSB ﹦ MRT一般均條件,故實與自願交易說是相通的。 |
|||||||
(三)公共財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此財因具〝聯合消費性〞對此財消費皆不具敵對性及排他性,必定使「坐享其成者」 (free-rider) 產生免費消費的心理,進而影響了價格機能之運作。譬如國防、法律之施行等。 |
|||||||
《 見本班「財政學高分題庫」—P.47、P.65、P.114 、P.115 》 |
|||||||
|
|
||||||
二、 |
解答 |
||||||
(一)福利損失之經濟條件可用供需彈性大小來衡量,現吾人採用供需曲線說明從量稅的租稅歸宿與轉嫁情形。 |
|||||||
設政府對X產品課徵消費稅(設為從量稅)稅額為t(供給線移動幅度) |
|||||||
1.稅後的價格與數量為P1,q1 |
|||||||
包含消費者剩餘□P1BDP0及生產者剩餘□P0DCP2。 |
|||||||
3.消費者承擔P0P1BD的稅負。 |
|||||||
|
|||||||
|
|||||||
|
|||||||
※把彈性想成議價能力即可迎刃而解。 |
|||||||
《 見本班「財政學高分題庫」—P.659、P.660、P.323 》 |
|||||||
|
|
||||||
三、 |
解答 |
||||||
(一)定義: |
|||||||
1.實物移轉: |
|||||||
政府免費提供實物給特定之低所得者,係政府以行政手段直接配給受惠者,故不會影響市場價格機能。 |
|||||||
2.現金移轉:(所得移轉) |
|||||||
即貨幣補助。直接給錢不影響市場價格機能。 |
|||||||
(二)經濟效果比較: |
|||||||
實物補助與現金補助比較在假定相同補助金額下: |
|||||||
1.當實物補助之補助額(ab)<補助前購買量(OX0)時:如圖一 |
|||||||
→實物補助與現金補助具相同經濟效果。(因消費者補貼後兩種補助的均衡點皆相同) |
|||||||
2.當實物補助之補助額(aC2)>補助前購買量(OX0)時:如圖二 |
|||||||
→現金補助較實物補助的福利水準為高(因前者無異曲線較高)。 |
|||||||
|
|||||||
以上兩圖尚可合併如圖(三) |
|||||||
|
|||||||
3.若受補助者原對補助的財貨(X)偏好很高時:(請見圖四) |
|||||||
→實物補助與現金補助具相同效果(因補貼後實物補助與現金補助之新均衡點皆相同) |
|||||||
|
|||||||
(三)結論: |
|||||||
1.站在受補助者立場,現金補助較能提高受補助者的福利水準。 |
|||||||
(四)實物移轉的缺點: |
|||||||
1.由於剛開始實物補貼不多時,如
ab
,縱使現金補貼下,人們寧願以現金來換得實物消費,故福利水準相同,但一旦實物補助太多(如Ac2),人們寧可現金補助,因隨實物消費量增加,邊際效用終呈遞減,且人們寧可拿部分現金用於其他財貨的購買。因此受補助者寧偏好現金補助。 |
|||||||
《 見本班「財政學高分題庫」—P.659、P.660、P.323 》 |
|||||||
|
|
||||||
四、 |
解答 |
||||||
(一)當社會無異曲線W3與完整效用曲線(G,G′)相切(如下圖中之A點),得到滿足效率條件下,社會福利亦能極大化,因此。A點兼顧了效率與公平,代表社會客觀條件(效率)與主觀偏好(社會公平)一致,使社會福利極大化。 |
|||||||
|
|||||||
(二)分析: |
|||||||
A點是社會福利極大的最佳狀況,若效率與公平無法同時達成,究竟如何取捨?上圖中除了A外。B、 |
|||||||
(三)結論: |
|||||||
1.兼符效率與公平之點:A點。 |
|||||||
《 見本班課程教材第二章末 》 |